產品詳情
據了解,手是極易受到損傷的人體器官,由于其內部神經、血管、小肌肉縱橫交錯,一旦受損難度很大,后功能恢復也多不理想。臨床上,手外傷術后多需將患指固定3--4周,致使瘀積于關節內肌腱周圍瘀血易形成纖維變性,直接導致手指關節及肌腱的粘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指功能。
針對手指抓握等精細動作康復器具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空白的狀況,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王樹國和付宜利帶領的課題組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孟慶剛教授,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項目智能促動手(指)功能恢復醫療仿生機械手研究。科研人員經過近兩年努力,根據現代循證醫學(EMB)和連續被動運動(CMP)理論,在對手(指)運動進行建模、仿真并進行系統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的基礎上,在國內率先研制出智能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
該仿生機械手采用模塊化設計,由3個類似人類手指的手指組成,每個手指分仿生手指模塊和仿模塊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