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詳情

處理流程
- 收集:城市居民產生的糞污首先通過家庭衛生間的管道系統排放到建筑物內的排水立管,再匯集到小區或街區的污水管網。這些污水管網像人體的血管一樣,將各處的糞污收集起來,輸送到城市污水處理廠。在一些老舊小區或特定區域,可能還存在化糞池作為初級處理設施,對糞污進行初步沉淀和厭氧發酵。
-
輸送:收集后的糞污依靠重力流或提升泵站的作用,沿著污水管網不斷流向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的設計和維護至關重要,需要考慮坡度、管徑、流量等因素,以確保糞污能夠順利輸送,避免堵塞和溢流。
-
處理
- 一級處理:主要是通過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較大顆粒雜質和懸浮物,如格柵攔截漂浮物、沉砂池去除砂粒等,使污水初步得到澄清。
- 二級處理:一般采用生物處理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無害物質,使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學需氧量(COD)大幅降低。常見的工藝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 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如氮、磷)、微量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等,以滿足更高的水質排放標準或回用要求。處理方法包括化學沉淀、過濾、吸附、膜分離等。
- 排放或回用:經過處理后的污水,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后,可以排入自然水體,如河流、湖泊等,補充水資源。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回用,如用于城市綠化灌溉、道路噴灑、工業冷卻、景觀補水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則需要進行專門的處理和處置,防止二次污染。
主要處理技術
- 傳統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懸浮生長的微生物絮體(活性污泥)來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污水與活性污泥在曝氣池中充分混合接觸,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轉化為自身的細胞物質和二氧化碳等產物。
- 生物膜法:微生物附著在固體介質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生物膜時,其中的有機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附和分解。常見的生物膜法工藝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曝氣生物濾池等。
- 厭氧處理技術:在無氧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和穩定的污泥。厭氧處理不僅可以減少污泥產量,還能產生沼氣等能源物質,常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污泥的處理。
- 膜分離技術:如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等,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與水分離。膜技術可以高效地去除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微生物等,出水水質好,常用于污水的深度處理和回用。
發展趨勢
- 智慧化管理: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城市人居糞污處理系統的實時監測、智能調度和優化管理,提高處理效率和運行穩定性。
- 資源回收與能源化利用:更加注重污水中資源的回收和能源化利用,開發高效的資源回收技術和工藝,將污水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生物能源,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為肥料等產品,實現污水的資源化利用。
-
分布式處理與原位處理:為了減少污水長距離輸送的能耗和風險,分布式污水處理系統和原位處理技術將得到更多應用,如在小區、學校、醫院等場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就地處理和回用污水。城市人居糞污處理是一個復雜但至關重要的系統工程,以下從處理流程、主要處理技術、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介紹: